過車抬桿,門禁系統慢悠悠報出一長串車號和繳費金額;取個快遞,包裹都拿走了柜門屏幕還在播放操作步驟;下班進門,智能門鎖大聲招呼“輸入密碼”“歡迎回家”……近日,《北京日報》記者調查發現,日常生活中各類語音播報聲引發了不少吐槽。
過去,人們最熟悉的電子播報或許是那句“倒車請注意”,如今身處智能時代,自帶語音功能的設備隨處可見。雖說動靜不大,但著實頻繁,這種習焉不察的打擾在戶型密集、隔音較差的小區尤為明顯。門口“呼叫”一聲,窗外“提示”一句,可能全天都沒個消停,夜間或其他休息時間更令人不得安寧。很多時候,這些設備還會暴露隱私,通過停車時長、出入規律、購物習慣等,很容易勾勒出居民的生活“畫像”。
智能設備一定要“說話”嗎?客觀來說,從智能家居到公共設施,語音功能的開發是技術進步的體現。在一些場景中,考慮到視障人士、老年人等群體的需求,語音提示、指引是非常必要的。另一方面,有的設備本身主要功能就是“警報”,諸如車輛違停、電動車上樓等監控裝置,特定情形下發出聲音無法避免。但也要看到,某些智能播報確實不太“智慧”,或速度太慢,或無謂重復,或根本就是多此一舉。比如調查中提到,一般小區常住居民的停車費按月或按年繳納,車號早已錄入也不涉及臨時繳費,“語音播報是給誰聽的呢?”
就樸素理解來說,凡是干擾人們休息、學習和工作以及不被需要的聲音,都可以稱為噪聲。問題是,相比于汽車鳴笛、鄰居裝修等常見生活噪聲,很多語音播報沒法找到具體的“行為人”來協商。這就需要引入治理的力量。此前,有小區居民投訴帶語音的攝像頭擾民,經過溝通后物業進行了設備更換。類似小區單元、車庫門禁等公共設備究竟要不要出聲、什么時候出聲,不妨多聽聽大家的意見。從根源看,還是要尋求技術解。廠家不妨考慮,產品提示方式能否自主選擇?如何根據實際情況自動調節音量時長?畢竟,智能設備不能只求功能全,還要考慮實用性。
安靜與安全,是文明社會重要的權利邊界。以人為本,重視平衡,技術才能提供更多便利而非添堵。(關末)
關于中工網 | 版權聲明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84151598 | 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舉報電話: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5 by m.carsvie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