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筱曉
近日,在作家陳行甲的新書分享會上,來自河南濮陽的58歲建筑工人劉詩利引起了現場工作人員的注意。了解到劉詩利喜歡讀書后,工作人員將其引導到陳行甲面前,由作家為他簽名贈書,兩人還進行了交流。
相關視頻發布到網絡上后,引起不少網友的討論。隨著媒體跟進采訪,人們獲知了更多關于劉詩利的信息。初中學歷的劉詩利曾是自己所在村子的民辦教師,后來為了賺錢養家辭職外出打工。不管走到哪個城市,他都會找機會走進當地圖書館或書店讀書。今年6月初,劉詩利到北京打零工,那天正是趁著不干活的日子到北京圖書大廈閱讀,才意外地有了與陳行甲的互動。
面對劉詩利的故事,有人因他對書籍經久不衰的熱愛而感動,有人因聯想到自己長時間沒好好讀書而羞愧,也有人覺得不應過分強調劉詩利的農民工身份,“讀書只是他生活中平常的一件事”。
通常,一場新書分享會或交流會,主角往往是作者、書評人、出版責任人等“圈內人”,當一位看起來與此毫無關系的建筑工人走進這個場域,被輿論關注也就再正常不過。
2020年,在廣東東莞打工的湖北農民工吳桂春,在返鄉前到東莞圖書館留言,稱自己到東莞17年,在圖書館看書有12年,那里也是自己這么多年生活中最好的地方。與劉詩利最近的經歷類似,吳桂春的這段留言,也一度在互聯網上刷屏。
開卷有益,道理誰都明白,然而現實中,有太多這樣那樣的因素讓捧起一本書成了難事。而劉詩利和吳桂春的“被看見”則呈現出另一種可能——無論生活境遇好壞、學歷水平高低、工作強度大小,自主閱讀其實都并非一件多么難做到的事。
如果看過劉詩利近期的采訪,會發現他說起話來很有條理,表達的觀點中也不乏自己的思考,這顯然與他喜歡讀書不無關系。而且據劉詩利說,因為常看一些實用書籍,自己打零工時能接一些有技術門檻、收入更高的活兒。可見,在精神和物質上,書籍都讓劉詩利收獲頗多。
從這個角度看,人們對劉詩利的關注顯然“沒毛病”,正如他接受采訪時所說:“正能量的事情能得到傳播也是一件好事。”當然,這份關注顯然不應僅停留在“熱淚盈眶的感動”階段。
近年來,基層勞動者培養“跨界”愛好甚至實現理想目標的新聞常有出現。比如,有外賣小哥出版了詩集、有宿管阿姨考上了研究生、有保安辦了個人畫展。在談論這一群體時,有人會因其職業、年齡而為其戴上“苦難濾鏡”,將關注焦點放在人與事的反差上。事實上,在當事人的敘述中,寫詩、學習、畫畫自有遇到困難的時候,但每個詩人、學生、畫家其實也不例外。如果想做一件事的意愿足夠強烈,克服個中障礙和困難自然不在話下。
劉詩利也是如此。因經濟原因和攜帶不便,他平時都是“蹭書”看,不過這并不影響他閱讀的積極性,因為熱愛早已將讀書化作他人生中如呼吸一般的日常。
的確,閱讀也好、學習也罷,本是平常之事。有網友說,劉詩利難得之處是“腳踩泥濘卻仰望星空”,這話自然不錯,不過相比于關注泥濘與星空的距離,劉詩利的走紅給予人們更廣泛的啟發,或許是無論身處何境,都要設法以“平常之事”為自己的內心建造一座可以棲身的精神花園。
關于中工網 | 版權聲明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84151598 | 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舉報電話: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5 by m.carsvie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