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何亮
絲路情長,歷久彌新。
5月29日上午11時30分,滿載著200余名旅客的Y29次列車從西安火車站緩緩駛出站臺,一路向西,朝著哈薩克斯坦阿拉木圖進發。一條連接中國與中亞的全新人文交流通道就此開啟。
開行中國—中亞國際人文旅游專列,是中哈兩國元首在首屆中國—中亞峰會上達成的重要共識。此專列對于推動中哈兩國交通運輸“硬聯通”、旅游服務“軟聯通”、人文交流“心聯通”,具有重大時代意義,既重現了兩國友好交往的歷史盛景,更勾勒出雙方攜手走向共同繁榮的美好藍圖。
享受流動的文化沙龍
本趟專列采用“國內段+境外段”分段運輸模式,中哈兩國鐵路部門協同保障旅客“一站式通關”,專列往返全程歷時10天。
“太激動了,這是我第一次坐著火車出國!”乘坐本趟專列前往哈薩克斯坦的西安旅客俞敏說。
本趟專列車身采用“絲路金橋”主題涂裝,車內巧妙融入了大雁塔、古城墻、鐘樓以及哈薩克斯坦地標性建筑等元素,讓人一眼便能感受到絲綢之路的獨特魅力。
運行期間,列車每天分時段舉行中醫展示體驗、傳統文化知識講座、非遺展示體驗及書畫現場創作,吸引不同國籍旅客積極互動。這也成為文明對話最鮮活的注腳。
“此次專列的開行,是鐵路助力‘一帶一路’人文交流的生動實踐。”中國鐵路西安局集團有限公司客運部副主任惠利霞介紹,“我們為旅客營造溫馨、舒適,充滿文化氛圍的乘車環境,將專列打造成陜西對外開放的‘流動名片’、助力中國與中亞國家民心相通的‘絲路快車’?!?/p>
做客移動的文化客廳
端午節,當墨綠色的車廂掠過河西走廊的戈壁,乘務員將糯米、粽葉與紅棗擺上餐桌,列車長徐冬洋手把手教旅客如何包粽子,旅客們圍坐成圈,折葉、填米、纏線……
“這次的專列行程恰逢我們的傳統節日——端午佳節,我們特意在列車上為旅客準備了材料,讓旅客在這趟國際專列上親手包粽子,感受中國傳統節日氛圍。”徐冬洋說。西安來的王阿姨手把手教幾個外國游客包粽子。“葉尖兒得窩成漏斗狀,米別塞太滿,留點兒空兒好捆繩?!彼贿呎f著,心里想:這些洋學生學得還挺快,看來老祖宗的手藝走到哪兒都有人稀罕。
一路暢行,連接西安與阿拉木圖的中國—中亞國際人文旅游專列還化身“移動的文化客廳”。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三弦聲起,蘇州評彈《聲聲慢》的吳儂軟語與車窗外的荒漠風聲形成奇妙和弦。而當秦腔名家惠敏莉以“大秦之腔”演繹《靜夜思》時,高亢的戲腔又與車輪的哐當聲產生了共振。
“這是我第一次在跨國列車上唱秦腔?!被菝衾蛐Φ?,“希望能通過列車把秦腔帶到哈薩克斯坦,讓那邊的朋友從秦腔中感受跨越山海的熱情。”
當秦腔響徹車廂,當茯茶傳承人以“鳳凰三點頭”沖泡技藝敬客,當秦腔臉譜香包在列車上引發圍觀,列車上的文化體驗也給旅程增添了別樣韻味。
關于中工網 | 版權聲明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84151598 | 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舉報電話: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5 by m.carsvie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