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報記者 胡廣欣
導演陳可辛新作《醬園弄·懸案》21日上映,當天票房過億元。而在第27屆上海國際電影節期間,該片擔任開幕影片并在上海開展大規模點映,來自全國各地的部分影迷已經先睹為快。
此外,陳可辛經典作品《投名狀》《如果·愛》《中國合伙人》等在本屆上影節進行放映。日前,在《投名狀》放映結束后,陳可辛出席了大師班。
“我在60歲那年開拍《醬園弄》,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我總是說要拍到80歲,到底什么時候才能隨心所欲?我也不知道。”大師班上,陳可辛的真誠分享屢屢博得觀眾掌聲。如何在市場與個人表達間尋找平衡?拍了34年電影的陳可辛,仍在摸索答案。
“香港導演不習慣被叫‘藝術家’”
從1991年的《雙城故事》算起,陳可辛已經拍了34年電影。他對“導演”這個身份有著獨特的理解:"香港導演不習慣被叫‘藝術家’。導演最重要的職責是給整個團隊指明創作方向,更接近一個管理員。”對于如何把握這個方向,他給出極具港片特色的務實答案:“在市場允許的情況下,把個人表達與市場需求做一個平衡。這非常難,每次都是不可預估的冒險。”
2007年上映《投名狀》就是一個典型例子。當時正值香港導演北上發展的熱潮,內地影市依舊延續了張藝謀的《英雄》(2002年)所開創的古裝大片熱潮,《投名狀》正是順應市場需求而生的產物。但陳可辛沒有止步于迎合——通過《投名狀》,他跳出了過往的情愛主題,轉向對人性的思考。無論是票房還是藝術性,《投名狀》都稱得上是陳可辛的一次躍升。
“我始終希望在市場的背景下找到屬于我的表達。我看了很多講兄弟情義的電影,都是一起喝大酒、吃大肉,快意恩仇。但我始終沒多少共鳴。我想問的是:什么是好人,什么是壞人?”陳可辛說。從《投名狀》開始,對人性和命運的關注便成為他電影的母題之一。“《投名狀》里,李連杰、劉德華、金城武三兄弟從結義到反目,實際上每個人都是被動的。人無法掌控自己的命運。《醬園弄·懸案》也一樣,故事里每個人的輸贏,都不是個人決定的,外部總有一股更大的力量,左右著他們的命運。”
“黃曉明主動爭取當‘土鱉’”
都說陳可辛是“最會調教演員”的導演。李連杰在《投名狀》突破性地塑造了一個復雜陰郁的將軍、黎明在《甜蜜蜜》里演活了黎小軍、黃曉明在《中國合伙人》里變“土”變憨……陳可辛到底有什么改造演員的秘密?“我找的演員都是大明星,觀眾對他們有固定印象,但我又不甘于此。明星某種程度上是導演表達的工具,所以我要改造他們,讓觀眾感受到角色,而不是明星本人。”
具體怎么做?“我從大明星身上找出一些小秘密,換個方式寫在劇本里。觀眾就會覺得看到這個人的另一面。”他以黃曉明舉例:“這個角色(《中國合伙人》的成東青)是黃曉明自己爭取的,他跟我說‘我就是土鱉!’(笑)。最后演出了出乎意料的效果。”陳可辛也不是那種會拍很多條的導演,演員實在演不出效果怎么辦?陳可辛的答案同樣務實:“拍兩三條不行,你就回去改劇本,改到明星能演。實在不行還能靠剪輯,總能找到一兩場戲是好的。”
《醬園弄·懸案》云集章子怡、易烊千璽、楊冪、趙麗穎等眾多明星,陳可辛坦言該片是他電影生涯的又一大挑戰。“我有一個很好的造型團隊,吳里璐(香港著名電影美術指導及服裝設計師)設計的造型能幫助明星們‘改頭換面’。但這次有20幾個明星,要讓每個人都舒坦、進入狀態,的確不容易。”
“拍電影就是關關難過關關過”
《醬園弄·懸案》此前在上海進行了大規模點映,褒貶不一。陳可辛也坦言,他在《醬園弄》中再一次轉換風格:“鏡頭語言和儀式感都比以前更極致,確實跟我以前拍的不一樣。這次我盡量拍得更有大銀幕的氛圍,希望大家進電影院去感受。”
拍了幾十年電影,陳可辛已經習慣“關關難過關關過”。面對爭議,他也保持平常心。他以《投名狀》舉例:電影里有一幕,李連杰走在將裂未裂的冰面上,說了一句“如履薄冰”。當年就有影評人批評這句臺詞過于直接,破壞了電影的余韻。“當年有影評人朋友跟我說:你拍電影就是差了一口氣,有了這句臺詞,你就去不了三大電影節了。但我就是喜歡把東西講清楚,我希望觀眾都看得懂。《投名狀》面世快20年了,我發現如今仍然有很多人討論這場戲。我到底應該追求去電影節,還是追求拍一個20年后還能引起大家討論的電影?如果下次拍片還有類似情況,到底該不該說?我還是會決定不說。電影是騙不了人的,我是什么人,就會拍怎樣的電影。”
關于中工網 | 版權聲明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84151598 | 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舉報電話: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5 by m.carsvie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