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記者 張國圣 李宏
清晨七點,薄霧還未散盡的重慶武隆巖溶國家地質公園內,“天生三橋”景觀底部傳來清脆的馬蹄聲——當地村民楊永富牽著兩匹馱著攝影器材的矮腳馬,沿著青石板路向天龍橋方向行進。
作為“中國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遺產地的核心區域,這座“地球褶皺博物館”正以它跨越三億年的地質史詩,譜寫著人與自然共生的現代篇章。
站在高差達235米的青龍橋下,來自廣州的攝影師周明宇仰頭望著穹頂垂落的藤蔓。“你們看那道裂縫,”他指著橋拱頂部一道蜿蜒的裂痕對同伴說,“像不像女媧補天時漏下的光?”陽光正從這道天然縫隙傾瀉而下,在谷底投射出耀眼的光斑。
在黑龍橋下,導游劉曉莉舉起激光筆,紅色光點沿著灰巖層理游走:“這些橫向紋路是二疊紀海洋留下的年輪,每道起伏都記錄著遠古海平面的漲落。”她身后,游客們拍照的快門聲此起彼伏,將億萬年前的海底世界定格成數字影像。
位于重慶市東南部的武隆巖溶國家地質公園,以其壯麗的喀斯特地貌和獨特的生態系統,成為全球地質研究和生態旅游的焦點。作為中國南方喀斯特地貌的典型代表,武隆巖溶國家地質公園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還憑借其“天生三橋”“芙蓉洞”“仙女山”等核心景觀,躋身國家5A級旅游景區,成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生動注解。
武隆將生態資源轉化為發展動能,探索出一條“地質+旅游+文化”的特色路徑。2024年,公園接待游客突破700萬人,旅游綜合收入近40億元,帶動周邊3萬居民就業。園區依托喀斯特地貌開發了“地心探險”“天坑徒步”等多個旅游精品線路;《印象武隆》實景演出以川江號子、纖夫文化為主題,年均演出超500場,成為非遺活態傳承的典范。景區通過升級智慧票務系統、環保接駁車等設施,將單日最大承載量提升至5萬人次,游客滿意度達97.5%。當地民宿經營者表示,受益于公園品牌效應,周邊鄉村年均旅游收入增長超20%。
傍晚的歸原小鎮,民宿老板王秀梅掀開土灶上的木甑蓋,蒸汽裹著臘肉香漫過石砌露臺。“我們這兒的房屋基腳都不打混凝土,”她邊切蒿菜粑邊比畫,“老祖宗傳下的規矩——石頭縫里長出來的村子,就該像苔蘚貼著巖壁活。”
為平衡開發與保護,武隆在仙女山街道荊竹村等地創新開發“社區共管”模式:農戶以土地入股景區參與分紅,發展生態農家樂800余家;推廣高山蜂蜜、有機茶葉等綠色農產品,形成“一村一品”產業鏈。
“我們還通過‘退耕還林’‘封山育林’等工程,將森林覆蓋率提升至67.5%,并建立喀斯特天坑植被恢復示范區,引入鄉土樹種如銀杏、楠木,有效遏制石漠化趨勢。”武隆區世界自然遺產保護中心主任李永泰告訴記者,針對地下河系統的脆弱性,武隆區世界自然遺產保護中心聯合科研機構開發“巖溶水文動態監測網絡”,在芙蓉江流域布設30余處監測點,實時追蹤水質、流量及溶蝕速率變化,為生態保護提供數據支撐。通過限制游客承載量、推行“無痕旅游”等措施,芙蓉洞內二氧化碳濃度較十年前下降40%,顯著減緩了鐘乳石風化。
游客漫步在地質公園的玻璃觀景臺上,既能俯瞰億萬年間水流雕刻的喀斯特杰作,也能偶遇林間跳躍的黑葉猴家族。在芙蓉洞自然教育基地,孩子們通過VR設備穿越地質時空,在了解溶洞形成原理的同時,學習如何為蒼鷺搭建人工巢基。這種將地質科普與生態教育深度融合的實踐,伴隨游人的驚嘆與歡笑,在天地間編織成永不謝幕的巖溶交響。當最后一個“音符”消逝在青龍橋的拱洞深處,來自新加坡的游客陳安妮在朋友圈寫下:“原來石頭會唱歌,只是需要用三億年譜寫歌詞。”
關于中工網 | 版權聲明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84151598 | 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舉報電話: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5 by m.carsvie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