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參考報記者 盧宥伊 胡旭 張海磊
隨著首批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進入退役期,行業正迎來動力電池回收高峰。近日,全國首個以省級政府辦公廳名義出臺的回收利用專項文件——《四川省新能源汽車廢舊動力電池回收利用管理暫行辦法》(以下簡稱《辦法》)正式施行。記者獲悉,《辦法》聚焦產業安全、環境治理與資源效率三重目標,圍繞“堵漏洞、建網絡、促規范”發力,加快推動全省新能源汽車退役電池由“污染源”向“資源池”轉變。業內人士表示,在全國新能源車電池進入退役高峰期之際,四川此次新政有望為全國電池回收利用做出有益探索。
錨定資源安全 完善回收利用體系
廢舊動力電池回收利用,是實現綠色低碳轉型的關鍵一環。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底,四川新能源汽車保有量達140.2萬輛,同比增長56.4%,其中,成都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已超93萬輛,同比增長近五成。隨著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未來2至3年,廢舊動力電池將迎來第一波“退役潮”。
四川是我國動力電池全產業鏈布局較為完整的省份之一。四川省經濟和信息化廳黨組成員、副廳長曾吉明表示:“退役不等于報廢,廢舊動力電池是實實在在的‘城市礦山’。通過規范回收和高值利用,可打通動力電池產業鏈‘最后一公里’,培育經濟與綠色雙增益新賽道?!?/p>
“我們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產業基礎?!痹鹘榻B,截至目前,四川省已建成廢舊動力電池綜合利用企業11家、回收服務網點512個,回收處理能力約6.9萬噸。但他也坦言,符合國家廢舊動力電池綜合利用規范條件企業僅2家,占全國比例僅1.2%,“相較國家標桿,行業發展水平仍有明顯差距。”
為此,《辦法》從源頭入手,明確“廢舊動力電池應交售至回收服務網點或綜合利用企業”,并創新提出建設集成回收、儲運、檢測、梯次利用等功能的“區域中心”,以推進廢舊電池“應收盡收、就近回收、就近利用”。
四川省經濟和信息化廳環境和資源綜合利用處處長魯譯表示,區域中心將作為全省回收利用體系的“心臟”,在滿足規范標準的前提下由綜合實力較強的企業(或聯合體)牽頭申報,采用“條件成熟一個、建設一個”的原則試點推進?!拔覀冇媱澰圏c建設4至5個區域中心,目前建設方案和申報通知已印發?!濒斪g透露。
曾吉明還指出,從國家層面看,推動廢舊動力電池回收利用,不僅是環境問題和市場問題,更是資源安全問題。“我國鎳、鋰、鈷等關鍵金屬資源對外依存度較高。規范開展廢舊電池再生利用,有助于緩解戰略性礦產資源的‘卡脖子’風險?!?/p>
除了四川,全國多地也在發力廢舊動力電池回收利用。江蘇省工業和信息化廳聯合三市政府已發布《蘇錫常共建長三角動力電池循環經濟示范區行動計劃》。在河南,由國網河南省電力公司牽頭發起的國際標準《退役電池回收放電指南》獲得國際電工委員會(IEC)批準立項,是全球首項退役電池回收領域的國際標準,填補了退役電池領域國際標準空白。
以四川為代表的地方政府有望為全國電池回收利用做出有益探索,帶動相關產業良性發展的同時也能滿足社會和經濟發展的迫切需求。據測算,通過廢舊電池回收提取的鋰、鈷、鎳等高價值金屬,可分別滿足國內24%、31.2%和16.8%的年需求量,在一定程度上構建出“第二資源池”。
據中商產業研究院預測,2025年我國退役動力電池將達到104萬噸,2030年將達到350萬噸。中國工業節能與清潔生產協會在2024新能源電池回收利用大會上表示,預計到2030年,我國動力電池回收市場規模將超過1400億元。
壓實責任鏈條 遏制“電池私賣”亂象
與日益增長的回收需求形成對比的是,“電池脫管”問題長期存在,成為產業發展痛點?!艾F在,我們回收的一半新能源汽車都缺電池?!币晃换厥掌髽I負責人坦言。
據介紹,廢舊動力電池價值較高,一塊可拆解電池的市場價格一般在1萬元以上,不少車主在車輛報廢前將電池私自拆卸售出。由于流入“散、小、亂”的回收渠道,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最終往往被安全環保不達標的小作坊改裝為充電寶、電動車電池等,易引發嚴重的環保和安全風險,甚至釀成爆炸、火災等事故。
對此,《辦法》明確提出“強化車主義務”,要求動力電池隨車回收,并嚴格執行流向登記及溯源管理。四川省商務廳資源再利用處處長楊俊指出:“報廢車車主有義務將整車交付至有資質企業拆解,動力電池缺失的,按照國家《報廢機動車回收管理辦法實施細則》有關要求執行”。目前,全省已有51家回收拆解企業具備新能源汽車回收資質,回收體系初具規模。
曾吉明表示:“制度設計的核心,在于實現責任可追、流程可控、資源可循環。”在《辦法》中,強化了對生產企業責任的嵌入。按照“誰生產、誰回收”原則,動力電池及整車生產企業需依法承擔回收責任,明確其應自建、共建或委托建設回收服務網點,進行統一登記、電池編碼入庫、溯源信息上傳。
省級生態環境部門將對跨區域轉移、電池拆解排放、殘液殘氣處置等過程實施統一監管,未來或推動建立部門間數據互通共享機制。
以技術標準賦能 釋放產業鏈“乘數效應”
廢舊電池回收并非“處理完即止”,其價值釋放更依賴工藝技術的升級與產業協同。四川省內已有多所高校與企業共建實驗室或中試平臺,在退役電池分選、無害化處理、有價金屬提取等方面取得了一批可推廣成果。
四川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王瑞林介紹:“科研單位可在專業人才培養、技術攻關與標準制定方面發揮作用。”例如,四川大學與邁越陽光公司共建聯合實驗室,已在材料再生、綠色浸出等環節取得階段性突破,其部分成果已應用于企業生產線,顯著提升了鎳、鈷、鋰等金屬的回收效率與純度。
在標準建設方面,四川省循環經濟協會副會長湯一凡透露,協會將聯合龍頭企業、高校、科研院所推動省級回收利用技術規范制定,明確拆解流程、安全閾值等要求,并構建“政產學研用”多方參與平臺,推進行業共建共享。
“協會將在標準制定、政策宣貫、信息撮合等方面形成合力,助力更多企業邁入規范化軌道。”湯一凡說。
據了解,當前,四川還在起草省級廢舊動力電池綜合利用行業規范條件,將通過降低注冊資本、產能等門檻,先行培育一批符合省級要求的“白名單”企業樣本,分階段引導其達到國家級規范標準。
魯譯表示,這將有助于通過“梯度培育”機制實現“進得來、育得好、出得去”的可持續發展格局,“讓更多中小企業在規范發展中看清方向、增強信心,避免‘一刀切’帶來產業脫節?!?/p>
關于中工網 | 版權聲明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84151598 | 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舉報電話: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5 by m.carsvie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