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裴龍翔 通訊員 左妍
脊柱,作為人體的“頂梁柱”,不僅支撐著我們的身體,還保護著一條重要的“信息高速公路”——脊髓。脊髓就像一條電纜,連接著大腦和全身的神經,負責傳遞各種感覺和運動指令。然而,這條“高速公路”有時也會遭遇“不速之客”——椎管內腫瘤。
椎管內腫瘤又稱脊髓腫瘤,是指生長于椎管內的腫瘤,具體來說是生長于脊髓及與脊髓相近的組織,包括神經根、硬脊膜、血管、脊髓及脂肪組織等的腫瘤。由于椎管內腫瘤初始癥狀與頸椎病類似,表現為肢體麻木、疼痛等,容易與頸椎退化性疾病混淆,導致延誤治療。同濟大學附屬藍十字腦科醫(yī)院(籌)、上海藍十字腦科醫(yī)院6B神經外二科副主任盧云鶴博士提醒:對于反復腰腿痛、頸肩痛,要有高度的警惕性,尤其是疼痛超過兩周且疼痛不易緩解的患者,應盡快到醫(yī)院就診排查,明確診斷,及時治療。
盧云鶴博士團隊在為患者手術
盧云鶴博士提醒:“并不是只有頸椎病、椎間盤突出、椎管狹窄才會導致疼痛、肢體麻木無力的癥狀,同樣也要警惕椎管內腫瘤的發(fā)生。”
由于腫瘤在椎管內生長,它可壓迫脊髓實質及神經根,導致患者出現上肢或四肢麻木、疼痛。如病變繼續(xù)加重,可能出現雙下肢無力癱瘓,痛、溫覺喪失,再發(fā)展下去可能出現大小便失禁。
椎管內腫瘤患者的臨床表現和常見的頸椎病、椎間盤突出有很多相似的地方。頸椎椎管內腫瘤和頸椎病都會表現出頸椎病癥狀或類似頸椎病癥狀,多數患者難以自我鑒別,所以往往被誤診為頸椎病。
治療原發(fā)性椎管內腫瘤的方法多種多樣,包括手術切除、放療和化療等,治療方法應該根據患者的年齡、腫瘤的性質和位置、手術可行性等多個因素進行綜合考慮。
近日,6B神經外二科收治了一位椎管內腫瘤患者。患者為中年男性,5個月前開始出現雙側足底麻木不適,右側下肢無力,走路不穩(wěn),輾轉多家醫(yī)院未能明確診斷。為求進一步治療,慕名求醫(yī)于上海藍十字腦科醫(yī)院。
經詳細檢查,發(fā)現胸段椎管內髓外占位,考慮脊膜瘤。正是腫瘤壓迫脊髓造成患者右側下肢無力等癥狀,如果不及時手術治療,可能導致患者完全截癱,甚至或有生命危險。最終,盧云鶴博士團隊迎難而上,順利行胸椎椎管內腫瘤切除術。術后,患者肢體活動恢復正常,無新發(fā)神經功能缺損,現已康復出院。
盧云鶴博士提醒,當腰酸背痛、肢體乏力或疼痛等癥狀長期無法緩解且日漸加劇時,需及時至醫(yī)院鑒別診斷,一經發(fā)現,應遵循“早發(fā)現,早治療”原則,及時切除。一味隱忍拖延,延遲治療,最終導致感知覺障礙、大小便失禁、癱瘓等嚴重后果,不僅患者自身生理和心理備受煎熬,也會加重家庭負擔,反而得不償失。
關于中工網 | 版權聲明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84151598 | 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舉報電話: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5 by m.carsvie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